香港达雅高是否只接受机构申请而不接受个人
作者:如愿宝贝
时间:
浏览:6
一个普通香港妈妈的无奈:我的孩子基因检测之路为何如此艰难?
我攥着手机在客厅里来回踱步,屏幕上显示着"香港达雅高生物科技"的客服热线,电话那头传来的机械女声又一次提醒我:"抱歉,本公司仅接受机构申请......"这个周末的早晨第七次拨打,得到的依然是同样的回复。手机从我颤抖的手中滑落,我蹲下来抱住双膝,眼泪终于决堤而出——为什么作为一个普通母亲,我就不能直接为我的孩子做一次基因检测?
从充满希望到绝望的重锤
一切开始于上个月儿科医生的诊室。我三岁的女儿小芸一直比同龄孩子发育迟缓,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医生建议我们做全基因组测序。"香港达雅高在这方面的技术很权威",医生说着在处方笺上写下这个名字。那一刻,我心里燃起希望的火苗,终于能找出女儿发育异常的原因了!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搜索"达雅高"。官网上那些高科技实验室的照片,那些先进的测序仪,那些专业的白大褂研究员,都让我觉得女儿有救了。但当我点击"立即预约"时,页面跳出的提示却像一盆冰水:"本服务仅对合作医疗机构开放"。
辗转于医疗机构的迷宫
第二天一早,我带着女儿直奔私家医院。排了三小时队见到专科医生后,得到的答复却让我更加困惑:"我们确实和达雅高有合作,但您的情况需要先经过三甲医院的转诊。"医生看到我瞬间煞白的脸色,又补充道:"或者您可以考虑参加我们的VIP会员计划,年费8万港元。"
走出医院大门时,烈日刺得我睁不开眼。在711买矿泉水时,收银员问我是否需要纸巾——我才发现自己的眼泪已经流到下巴。8万港元?我和丈夫只是普通的上班族,这相当于我们两个月的总收入。
被"机构门槛"挡住的普通人
接下来的两周,我像个偏执狂一样尝试各种方法:给达雅高写邮件(自动回复)、在Facebook留言(已读不回)、甚至直接跑到他们九龙湾的办公楼(前台礼貌但坚决地拒绝了我)。最讽刺的是,我女儿幼儿园同学的妈妈在养和医院工作,闲聊时告诉我:"其实操作很简单,我们科每月都要送几十例样本过去。"
这让我想起上个月看的医疗剧《白色强人》,里面有一句台词:"医疗资源应该是阳光,而不是某些人的聚光灯。"现在想想,真是莫大的讽刺。明明是同一种检测,明明使用的是同一台机器,就因为我不能以个人名义申请,女儿就要继续在发育迟缓的迷雾中摸索吗?
被商业逻辑切割的医疗本质
我开始在亲子论坛挖掘蛛丝马迹。凌晨三点喂奶时刷到的一个帖子让我茅塞顿开:原来很多小型诊所都在做"代送检"的生意!第二天我联系了四家,报价从2800到6500港元不等,还不包括医生问诊费。最离谱的是旺角某家诊所,前台小姐直白地说:"其实就是赚个通道费啦,报告原件我们都不拆的。"
这种商业游戏让本就不便宜的基因检测雪上加霜。我看着存款账户里为女儿准备的钢琴课基金,咬咬牙预约了下周三的"代送服务"。挂掉电话后,厨房水龙头滴答的声音异常刺耳——那是我上个月就想修却一直没空处理的漏水。
一次价值万金的"医疗转手"
周三那天,诊所比我想象的简陋得多。所谓的"基因咨询"就是穿白大褂的销售用十分钟讲解套餐,然后让我签了厚厚一叠文件。采血时护士居然找不到女儿的血管,扎了三针才成功。当我看到收据上"技术通道服务费4500港元"的字样时,手机突然收到银行短信提醒——丈夫这个月的加班费到账了。
等待结果的二十天里,我在母婴群组看到有妈妈分享深圳某基因公司的经历:"全程手机预约,支持个人送检,价格只有香港三分之一。"这让我连夜查询跨境医疗的政策,却发现香港卫生署明确规定"基因检测样本不得随意出境"——又一个死循环。
当医疗资源变成特权
最终检测报告显示女儿只是需要补充特定营养素,治疗方案简单得让之前的折腾显得更加荒谬。复诊时医生听完我的经历,摇头叹息:"达雅高这种规定确实争议很大,说是质量控制,实际上..."话没说完就被进来的护士打断了。
现在每当我路过达雅高那栋玻璃幕墙大厦,总会想起那段东奔西走的日子。电梯里偶遇的年轻实习生可能不知道,他们实验室里的某个样本,承载着一个母亲辗转七家医疗机构、多花了近万元才送到的渴望。女儿现在每天吃着处方营养素渐渐追赶成长曲线,而我手机备忘录里还留着那个始终未能打通个人预约热线——852-xxxx-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