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在线报告查询系统重命名
作者:如愿宝贝
时间:
浏览:6
“我是如何把一个枯燥的系统名,变成用户爱不释手的‘健康密码箱’”
今天是我们团队上线新系统的第30天,后台数据让我这个产品经理差点哭出来——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从3.2分钟飙升到17分钟,客服那边收到的"怎么用"咨询量直接腰斩。这一切,都源于那次看似简单的系统重命名。
当专业术语成为用户门槛
记得三个月前,我盯着后台数据发愁。我们的"基因检测在线报告查询系统"明明投入了巨额研发费用,用户打开率却像蔫了的黄瓜——持续走低。那天晚上加班,我随手拉住保洁阿姨帮我测试:"王阿姨,您觉得这个系统名字好记吗?"
"哎哟,你们这名字跟念经似的。"阿姨摘着橡胶手套笑道,"我闺女前阵子做完基因检测,跟我说'妈你去查那个什么系统',我愣是记了三遍才记住。"
这句话像盆冷水浇醒了我。我们引以为傲的专业性命名,在用户眼里却是拗口的"天书"。
在医院的走廊里找到灵感
第二天我请了假,揣着录音笔跑到三甲医院遗传科蹲点。有个场景让我鼻头发酸: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用布满老茧的手指艰难地在手机上输入"基因检测报告查询",输到第三个词就烦躁地抓头发。
"大爷,我帮您吧。"我凑过去时,看见他眼眶泛红:"闺女给买的检测,说能看会不会得老年痴呆...可我连报告都找不着啊..."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用户要的不是个"系统",而是一把打开健康密码的钥匙。
我们给系统做了次"基因改造"
回公司后我立刻召集紧急会议。当我在白板上写下"健康密码箱"五个字时,会议室鸦雀无声。
"这...是不是太不专业了?"技术总监推着眼镜质疑。
"但用户会为专业买单吗?"我调出昨天的录音,"我们的用户可能是担心癌症复发的阿姨,是刚当爸爸查遗传病风险的年轻人,他们需要的是安全感,不是术语。"
接下来两周,我们像着了魔似的收集生活隐喻:保险箱?太冷。魔法书?太虚。最终"密码箱"胜出——既有科技感,又带着守护的温暖。
改名只是开始,情感设计才是杀手锏
新名字上线那天,我们把登录按钮改成"开启我的密码箱",报告页面加上"你的健康密码正在解密..."的动态效果。最绝的是设计师小林的主意——当报告生成时,整个屏幕会像保险箱门一样"咔嗒"弹开。
运营妹子小张神秘兮兮地给我看用户留言。有位乳腺癌康复患者写道:"每次打开密码箱看'抗癌基因活跃度',就像摸到了救命锦囊。"这评论看得我们几个眼眶发热。
那些让我们失眠的数据活了
改名一个月后,市场部老周甩给我一组数据:自然搜索流量提升240%,用户自发分享率翻了四倍。最让我欣慰的是60岁以上用户占比从7%涨到23%——这正是当初那位输不上系统名的老人代表的群体。
昨天下午,产品组收到一面锦旗。有位帮父亲监测帕金森病风险的用户,把我们"开启密码箱"的动画录下来当手机屏保。红色锦缎上"科技有温度"五个字,现在正挂在我座位对面的墙上。
每个冰冷系统背后,都该跳动一颗温暖的心
这次经历让我彻底戒掉了"专业术语崇拜症"。上周参加行业峰会,当我展示用户手写的"密码箱使用日记"时,台下好几个同行悄悄抹眼角。现在公司前台放着一本厚厚的留言册,最新一页是歪歪扭扭的铅笔字:"谢谢密码箱叔叔阿姨,我今天看懂了自己的过敏基因。"
在这个算法当道的时代,或许我们最该解码的不是基因,而是人心。每次听到用户说"我家密码箱里存着三代人的健康报告"时,我都觉得,这比什么KPI都值得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