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生物科技公司zentrogene突发宣布停业
作者:如愿宝贝
时间:
浏览:13
香港生物科技公司Zentrogene突陷停业风波:年轻创业者与投资者的警钟
一、突发公告引发行业地震
6月15日凌晨,香港生物科技新锐Zentrogene在其官网突然发布停业通告,称"因不可抗力因素将立即停止所有运营"。这份仅200字的声明,没有透露具体原因,也未提及员工安置方案,如同投下深水炸弹般震动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圈。
这家成立于2018年的公司,曾因新冠检测试剂盒研发获得香港创新科技署资助,去年刚完成B轮2.8亿港元融资。其联合创始人张伟明博士去年9月接受采访时还表示:"我们正筹备2024年提交上市申请。"
二、员工讲述"黑色星期五"
28岁的研发助理小林向我们展示了她凌晨3:17收到的内部邮件:"当时手机震动惊醒我,邮件只有三行字,说所有门禁卡即时失效。"当她早上赶到位于科学园的公司时,已有保安阻止人员进入,研发实验室的低温冰箱仍亮着警示灯。
据知情人士透露,公司200多名员工中,90后占比超65%。许多年轻人是"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加入,现在不仅要面对失业,更需处理签证到期等衍生问题。
三、投资人称"始料未及"
主要投资方之一的风投合伙人Jason Wong向本刊证实:"最近一次董事会(5月20日)还在讨论扩大生产线的计划。"财务数据显示,Zentrogene截至2023年底账面现金仍有1.2亿港元,去年营收同比增长140%。
细究发现,今年3月公司更换审计机构,原定的年报发布时间推迟。有分析师指出,其客户集中度过高,前五大客户贡献了82%收入,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2年的47天激增至112天。
四、生物科技行业面临"挤泡沫"
这不是孤例。2023年以来,港股18A生物科技板块已有7家停牌,其中3家进入清盘程序。港交所数据显示,生物科技公司IPO数量从2021年的34家骤降至2023年的9家。
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陈家强教授指出:"资本退潮让依赖融资的企业显形。那些没有真实商业转化能力,靠讲技术故事的公司会最先出局。"
五、年轻从业者如何避险
25岁的生物信息分析师阿King分享了他的"公司健康度检查清单":每月查看官网更新频率、关注高管LinkedIn动态、比对招聘公告与实际到岗人数。这些细节往往比财报更能反映真实状况。
猎头公司Robert Walters建议求职者关注:企业是否有明确产品管线、临床阶段项目的进度、核心专利持有情况。"比起融资额,这些才是真正的安全垫。"其大湾区总监建议。
六、监管层或将加强信息披露
香港证监会近期正就《上市规则》第18A章修订征求意见,重点包括:要求生物科技公司定期披露研发支出明细、主要产品商业化进度、关键人员变动等。新规最快可能在今年四季度实施。
投资者关系专家李明提醒:"年轻投资人容易被技术术语迷惑。其实FDA/CE认证进展、医院采购合同、医保目录入围情况,这些才是硬指标。"
七、Zentrogene事件的启示录
回头看Zentrogene的发展轨迹:2020年押注新冠检测赢得第一桶金,2022年转型癌症早筛,去年又宣布进军阿尔茨海默症检测。这种频繁的赛道切换,某顶级机构医疗组负责人评价为"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焦虑"。
中山大学药学院蒋教授指出:"生物医药需要长期主义。年轻人选择企业时,要看其是否在某个细分领域构建了真正的技术护城河,而不是盲目追逐热点。"
截至发稿,科学园已有5家生物科技公司启动员工心理辅导服务。这个盛夏,Zentrogene的玻璃幕墙仍折射着阳光,但里面的故事已截然不同。或许正如某离职员工在社交媒体所写:"我们曾经相信改变世界的可能,现在先要面对改变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