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生物技术企业Zentrogene宣布停业
作者:如愿宝贝
时间:
浏览:8
香港生物技术企业Zentrogene突然停业:科技梦想的陨落与行业警钟
2023年10月,香港生物技术领域突然传来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知名基因检测与诊断服务公司Zentrogene宣布停业。这家曾被视为行业标杆的企业,以其创新的技术和国际化的商业模式闻名,却在短短几年内从巅峰跌落。其突然停业不仅导致数百名员工失业,更引发了市场对生物科技行业泡沫、政策环境及企业可持续性的深度思考。这一事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行业困境与商业教训?
Zentrogene的崛起:生物技术领域的明星企业
Zentrogene成立于2015年,正值全球生物技术投资热潮的黄金时代。公司创始人团队由多位海归科学家和资深产业人士组成,早期专注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和肿瘤早筛技术研发。凭借香港国际化的资本和市场优势,Zentrogene迅速吸引了包括红杉资本、高瓴资本在内的顶级投资机构注资,估值一度突破10亿美元。
2018年,公司推出自主专利的“多组学癌症早筛平台”,成为亚洲少数掌握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技术的企业之一。此后,Zentrogene与内地三甲医院和东南亚私立医疗集团合作,将业务扩展至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其营收同比增长120%,一度被业内称为“香港的Illumina”。看似光鲜的财报背后,隐患早已悄然埋下。
停业导火索:资金链断裂与技术商业化困局
据知情人士透露,Zentrogene的崩溃始于2022年第四季度。当时,公司原定的C轮融资因投资方临时撤资而流产,导致现金流急剧恶化。更关键的是,其核心产品在监管审批和市场推广中接连受挫: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对其肿瘤早筛试剂盒的审批延迟超18个月;而欧美市场则因数据合规问题遭遇法律诉讼,直接切断了主要收入来源。
雪上加霜的是,公司前期过度依赖资本输血,研发投入占比高达年营收的70%,但技术转化率不足30%。一位离职高管坦言:“我们的科学论文能上《Nature》,但产品却难进医保目录。”这种“重研发、轻落地”的模式,最终让企业陷入“烧钱-融资-再烧钱”的死循环。
行业深层矛盾:泡沫下的生存危机
Zentrogene的案例并非孤例。近年来,全球生物技术领域已出现多起明星企业暴雷事件。2022年美国血液检测公司Theranos的欺诈丑闻、2023年英国基因治疗企业Orchard Therapeutics的裁员风波,均揭示出行业通病:资本过热催生的估值泡沫与真实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在香港,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尽管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基金”和“生物科技IPO绿色通道”鼓励行业发展,但本地市场规模有限,企业必须依赖内地或海外扩张。而跨境数据流动限制、医保支付体系差异等壁垒,使得许多技术难以实现商业化闭环。香港科技园数据显示,2020-2022年注册的生物科技公司中,仅17%能实现盈利。
员工与投资者的双重困境
停业公告发布后,Zentrogene的327名员工被集体裁员,部分人股权激励彻底归零。一位不愿具名的前实验室主管表示:“公司曾承诺上市后兑现期权,现在连一个月工资都需要劳动仲裁。”与此同时,超过15家投资机构面临血本无归的局面,其中某美元基金的单笔损失预估达2.4亿美元。
这场崩溃还波及产业链上下游。为Zentrogene提供测序设备的某德国厂商,其香港分公司因此次坏账被迫缩减30%人员;而曾与其合作的深圳第三方检测机构,也因应收款项拖欠导致现金流紧张。蝴蝶效应之下,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生物技术生态都受到震动。
监管与自救:香港生物科技的未来之路
事件发生后,香港创科局紧急召开行业座谈会,讨论修订《生物科技企业融资指引》,拟增设“技术成熟度评估”强制披露要求。香港交易所则考虑调整18A章(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规则),可能提高营收结构透明度的门槛。
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开始探索新路径。如竞争对手CircleDNA转向消费级基因检测细分市场,降低单价提升周转率;而 mRNA疫苗研发商RNAimmune则与澳门药厂共建GMP生产线,规避政策风险。这些尝试或许能为行业提供转型样本。
陨落后的启示:创新与务实的平衡之道
Zentrogene的倒下,本质上是一场科技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碰撞的悲剧。它提醒所有从业者:在基因测序仪和论文影响因子之外,现金流管理、供应链韧性、合规成本计算同样关乎生死。特别是在地缘政治加剧技术壁垒的今天,生物科技企业更需要构建“研发-生产-市场”的三维竞争力。
香港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人才和资本枢纽地位,但若不能解决技术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未来或将有更多Zentrogene式的案例上演。或许,这场危机正是行业从狂热回归理性的转折点——毕竟,拯救生命的科技,要确保自己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