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因检测公司Zentrogene突然停业运营
作者:如愿宝贝
时间:
浏览:6
香港基因检测公司Zentrogene突然停业运营:行业震荡与消费者权益危机
香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生物科技行业近日遭遇一记重击——知名基因检测公司Zentrogene毫无预警地宣布停业。这家曾以"精准医学先驱"自居的企业突然关闭办公室、停接订单,并中断客户服务,令数千名已付费客户陷入检测报告无法获取、预付费用难以追讨的困境。更令人担忧的是,该公司存储的大量用户基因数据目前下落不明,引发了关于生物信息安全的高度警觉。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新兴行业监管的空白,更对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严峻拷问。
Zentrogene的崛起与陨落:一个行业神话的破灭
2016年成立于香港科学园的Zentrogene,曾被誉为本地生物科技明星企业。创始团队由三位海外归来的分子生物学博士组成,凭借港府"创科生活基金"的500万港元资助快速起步。公司主打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基因检测服务,包括 ancestry tracing(祖源分析)、health risk screening(健康风险筛查)等项目,收费从1999港元的基础套餐到近10万港元的全基因组测序不等。
与大埔那打素医院、仁安医院等机构合作,Zentrogene在2020年实现了业务爆发,当年营收据称突破8000万港元。其营销策略极具吸引力:"48小时出具报告""亚洲人专属基因数据库""英国牛津大学实验室技术支持"等卖点成功吸引了中产阶层客户。2022年公司更获得某中资风投的B轮融资,估值达到6.8亿港元。
表面繁荣下暗流涌动。今年3月起,陆续有客户投诉报告延迟,5月公司突然撤下官网的"联系我们"页面。6月11日,科学园管理处贴出告示称Zentrogene拖欠三个月租金。次日,员工向媒体爆料称已有两个月未发工资,管理层自4月起集体失联。6月15日,香港海关证实收到126宗相关投诉,涉及金额逾430万港元。
消费者权益遭受重创:无法获取的报告与消失的基因数据
34岁的陈小姐向记者展示了她在今年2月支付12,800港元购买的全套健康风险检测套餐收据。"本应4周拿到报告,但客服始终以'数据复核中'推脱。"她苦笑说,"现在连公司玻璃门都贴了封条。"类似遭遇的消费者已自发组建Telegram维权群组,截至6月20日已有587名成员,统计显示群成员合计损失超过280万港元。
更令人不安的是基因数据的去向问题。据离职员工透露,Zentrogene采用混合云架构存储数据,部分信息托管在亚马逊AWS新加坡服务器,但关键的原始测序数据保存在本地NAS设备。6月18日,部分客户收到AWS自动发送的"数据即将到期"提醒邮件,暗示云端备份可能被停止续费。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表示正考虑根据《个人资料(私隐)条例》展开调查。
大律师汤家骅指出:"根据服务条款,基因数据所有权理论上仍属客户。但若公司破产,这些生物信息可能被列为资产处置。"隐私权专家王教授警告:"一个人的基因组包含74亿个碱基对,这是无法更改的生物身份证。如果落入黑市,被用于定制化诈骗或基因歧视,后果不堪设想。"
监管空白下的行业乱象:基因检测的灰色地带
翻查商业登记处资料,Zentrogene的注册业务范围为"医学实验室服务",但在实际运营中,其消费级检测项目长期游走于监管边缘。香港医务化验师管理委员会证实,该公司并未注册任何"临床化验师",其出具的检测报告按规定不能用于医疗诊断。
中文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黄院长指出关键问题:"美国FDA将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归类为医疗设备监管,但香港目前仅靠《不良广告(医疗)条例》进行有限约束。"例如Zentrogene宣传的"95%准确性"实际源自实验室环境下的技术参数,而非临床验证结果。
在财务监管方面同样存在漏洞。虽然公司收取高额预付款,但消委会记录显示其从未加入"预先缴付计划保障机制"。保险业人士透露,曾有三家保险公司拒绝为Zentrogene承保专业责任险,原因正是"无法评估其检测项目的临床风险"。
连锁反应显现:香港创科生态遭遇信任危机
事件引发的涟漪效应正在扩散。科学园内五家生物科技初创向本报透露,原定投资人要求重新评估合作条款,重点增加"数据托管第三方监管"等限制条件。香港生物科技协会紧急发出行业倡议,呼吁成员机构自愿接受基因数据管理审计。
连锁诊所联盟宣布暂停与所有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合作。仁安医院发言人表示:"将审查全部第三方检测服务供应商资质,重点核查数据安全协议。"这种行业寒蝉效应可能阻碍创新——正在筹建的Circular Genomics公司创始人无奈表示:"现在向风投路演时,70%的问题都关于数据合规而非技术价值。"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公众信任。社会学家廖博士的团队快速调查显示,港人对基因检测的接受度一周内从61%骤降至39%。"这类似于2003年美容业危机,行业需要数年才能重建信任。"廖博士警告道。
全球化视野下的镜鉴:各国如何监管基因检测行业
对比国际经验,欧美已建立相对完善的监管框架。美国FDA自2017年起对消费级基因检测实施分级管理,23andMe的乳腺癌风险检测因未达临床标准曾被强制下架。欧盟《体外诊断医疗器械法规》(IVDR)要求所有基因检测产品获得CE认证,德国更是立法规定基因数据必须存储在国内服务器。
亚洲地区中,新加坡2019年推出《医疗卫生服务法案》,将基因检测机构纳入诊所同等监管。日本要求检测公司提供厚生劳动省认可的"基因解读指导"资格证明。反观香港,现行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仅涉及DNA亲子鉴定,对健康风险检测等新兴领域几无约束。
清华大学法学院李教授建议:"可参考深圳前海模式,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试行'跨境数据沙盒',既保障安全又促进创新。"但法律界普遍认为,根本出路在于订立专门的《基因技术管理条例》。
危机中的转机:重建行业秩序的迫切需求
在维权群组中,部分专业人士开始采取建设性行动。生物信息学博士吴先生自发开发开源工具,帮助成员解析从AWS恢复的原始数据文件。有律师建议援引《公司条例》第1001条,向法院申请强制公司提交资料。消费者委员会正筹划集体诉讼,据估计最终索赔金额可能突破千万港元。
创新科技署表示将检讨"创科生活基金"的审批机制,拟增加技术伦理评估权重。数码港趁机推出"基因科技企业认证计划",已有11家机构主动申请。香港互联网注册管理有限公司提议建立.biotech专属域名,便于公众识别合规机构。
香港科技园公司CEO黄克强强调:"这不应成为阻碍创新的借口,而应化作推动行业规范的契机。"据悉,立法会卫生事务委员会将在7月召开特别会议,讨论制定基因检测服务的行为守则。
这场风波终将过去,但它留下的教训值得整个行业铭记。当科技以生命为对象时,商业伦理必须跑在技术创新的前面。对消费者而言,在选择基因检测服务时,或许该把"数据能否随时导出"放在比"打折促销"更优先的考虑位置。而对社会更深的启示在于:在追逐生物经济蓝海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已准备好相应的制度救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