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检测中心预约

香港中卓基因实验室终止运营宣告停业

作者:如愿宝贝 时间: 浏览:5

香港中卓基因实验室终止运营:一个时代的落幕与年轻人的思考

突发消息:知名实验室突然宣告停业

2023年秋,香港科学界传来震动性消息——成立8年的中卓基因实验室官网发布《终止运营公告》,宣布将于本月底正式停业。这间曾参与新冠病毒溯源性研究的机构,在社交媒体引发年轻网民的广泛讨论,实验室大门外"感谢并肩作战的每一位伙伴"的告别标语照片更是在朋友圈刷屏。

基因科技界的"明星企业"为何倒下?

翻看中卓基因的履历表,会发现这曾是家"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企业: 2015年由香港大学医学院三位教授联合创立 2020年疫情初期迅速开发出快速检测试剂盒 2021年获得B轮2.8亿港元融资 服务网络覆盖亚洲12个国家和地区 但据知情人士透露,随着全球疫情防控常态化,基因检测需求断崖式下跌,叠加风险资本撤离等因素,最终导致现金流断裂。就像某位95后科研博主在视频中的比喻:"这就像好不容易练到满级的游戏账号,突然遭遇服务器停运。"

实验室关门的三大警示信号

复盘这家明星企业的兴衰史,至少为年轻人揭示了三个职场生存法则:

1. 风口行业的双面性

疫情期间爆发的检测需求曾让基因领域成为资本宠儿,但特殊时期的繁荣往往不可持续。就像00后程序员小林在社交平台的吐槽:"去年还有猎头天天推基因公司岗位,现在连打招呼的话术都变成'考虑Web3吗'"。

2. "技术崇拜"需要理性看待

中卓团队手握7项国际专利却难以商业化的事实,打破了"有好技术就能成功"的迷思。香港科技大学的调研显示,83%的生物医药创业失败源于市场判断失误,这给热衷技术的年轻人上了生动一课。

3. 职场人需要构建"反脆弱"能力

实验室关停后,部分研究人员凭借在项目中积累的AI分析经验成功转投医药大数据领域。25岁的原实验室助理张小姐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平时自学Python果然没有白费力气"。

年轻科研人该何去何从?

事件发生后,知乎"生物医药行业还值得加入吗"的问题下涌现出2000+回答。我们梳理了三条被高赞认可的实用建议: 培养跨界能力: 掌握生物信息学+编程的复合型人才在就业市场优势明显 关注长期需求: 老年医学、慢性病管理等赛道抗周期性强 建立行业人脉: 参加生物黑客松等新型社交活动捕捉机会

从实验室倒闭看Z世代的职业观变迁

这起事件恰逢香港青年失业率升至12.4%的背景下,引发了更深层的代际观念碰撞。对比鲜明的是:
60/70后 90/00后
追求机构稳定性 看重技能增值性
忠诚于单一雇主 构建个人品牌矩阵
回避职业风险 计算风险收益比
这种转变在香港中文大学近日发布的《后疫情时代职业选择报告》中得到印证:82%的受访00后表示"愿意加入初创企业,但会要求股权激励"。

科学商业化的反思:理想与面包如何兼得?

中卓基因的落幕也折射出科研成果转化的经典困局。我们在深水埗一家咖啡馆采访了前实验室成员Dr.陈,他边调试试管咖啡边感慨:"早知道当初该选那个药企合作项目,至少能保住团队"。这番话引发在座几位年轻研究员的苦笑——他们胸前的工作证分别来自便利店、教培机构和加密货币交易所。

危机中的新机遇:香港科创生态正在进化

值得关注的是,该事件正推动香港科创政策进行适应性调整: 创新科技署宣布加快中小企业补贴发放速度 科技园推出"软着陆计划"帮助倒闭企业员工对接新工作 多家高校开设科研成果商业化必修课 这些变化让23岁的研究助理阿杰重拾信心:"至少下次创业能少踩几个坑"。

给未来科学创业者的生存指南

综合多位行业专家的建议,我们整理出这份求生清单: 在天使轮就设置18个月现金流预警线 核心团队必须包含商业化人才 定期进行技术路线市场适配度测试 建立分布式协作的轻资产运营模式

当梦想实验室关上大门时

在中卓基因的工作日,年轻研究员们在实验室白板上留下了各色留言。有人画上哭泣的表情,有人写下新公司的联系方式,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行荧光笔字迹:"我们的发现不会消失,只是换种方式改变世界"。或许这就是当代青年面对挫折时最动人的姿态——既清醒认知商业规则的残酷,又始终坚持对科学价值的信仰。

后记:每一次结束都是新的开始

据最新消息,原中卓基因的三位创始人中,有两位已分别加入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和生物医药基金,继续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而他们在告别邮件中的那句话,或许值得所有迷茫中的年轻科研人品味:"比守护实验室更重要的,是守护那些点亮过人类认知的星火。" 在这场传统科研模式与新时代商业逻辑的碰撞中,没有简单的对错评判,只有不断进化的生存智慧。当香港科学馆的基因科技展区迎来新一批中学生参观时,中卓基因的故事将成为鲜活的案例教材——关于理想,关于现实,更关于在两者间寻找平衡点的永恒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