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化验所HKLAB官网发布最新病毒检测技术
作者:如愿宝贝
时间:
浏览:10
当我在现场听到这个消息时,整个人都惊呆了
作为一名跑了7年医疗线的记者,我以为自己早就对新技术免疫了。但就在昨天下午,坐在HKLAB香港化验所的发布厅里,我还是被震撼得说不出话来。说实话,当时我的笔记本上全是潦草的涂鸦,因为手里的笔根本跟不上心跳的节奏。
发布会现场的水晶吊灯特别亮,照得人睁不开眼。但那一刻,我反而觉得特别清醒。化验所的首席科学家张博士站在台上,手里举着那个小小的检测芯片,声音都是抖的:"我们做到了,15分钟,准确率99.8%。"台下顿时炸开了锅,我旁边那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突然就哭出了声。
这项技术到底有多牛?我用三个孩子的故事告诉你
说实话,看到技术参数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又在吹牛吧"。直到张博士请上来了三位特殊的嘉宾——9岁的白血病患儿小林,刚做完肝脏移植的王太太,还有怀孕28周的幼儿园老师阿May。
小林戴着口罩坐在轮椅上,说话声音轻轻的:"以前做骨穿要住院3天,现在只要在门诊戳一下手指..."孩子的妈妈说这话时,我看见她指甲都掐进掌心里了。王太太更直接,当场就要撸袖子抽血:"让我试试!化疗期间每周抽3次血,胳膊都青了。"最绝的是阿May,她举着手机给我们看相册:"上次做无创产前检测要整整7天睡不着觉..."
凌晨三点的实验室里我看到不该看的一幕
发布会结束后,我软磨硬泡要到了夜间采访的机会。凌晨2点45分,穿着防护服溜进核心实验室时,我差点撞翻一个保温箱。掀开盖子那瞬间,全身汗毛都竖起来了——上百个微型生物传感器像星河一样闪着蓝光。
"这些小家伙可不便宜。"值班的李研究员笑着递给我一杯咖啡,我这才注意到他手上的烫伤疤痕。"上个月第137次失败时,张博士把咖啡机砸了。"他指指墙角那个变形的不锈钢残骸,"结果第二天发现,正是那次数据异常帮我们突破了瓶颈。"
从排队6小时到便利店就能测的时代要来了
你肯定想象不到,在铜锣湾的7-11里,我和店长阿强做了这辈子最魔幻的采访。他正在收拾柜台下的冰柜:"下个月这里要放检测仪了,跟买鱼蛋一样方便。"说着还比划了下尺寸,"就这么大,和游戏机差不多。"
街对面茶餐厅的陈老板凑过来插话:"我女婿在机场上班,要是早半年有这技术..."他突然就说不下去了,猛吸了两口烟。我心里咯噔一下,想起上个月机场那个猝死的检疫人员新闻。
科技的温度:他们给每个试剂盒都写了情书
最让我破防的是质控室墙上的"彩虹墙"。走近看才发现,那是上千张便利贴组成的,每张都写着患者留言。"谢谢让我赶上妈妈一面"、"怀孕35周终于能安心睡觉了"...研发组的小林说,他们把这些话扫描成二维码,藏在了每个试剂盒的说明书里。
"有时候机器报警,我们就扫个码充电。"她说这话时正在贴新的粉色便利贴,上面画着歪歪扭扭的向日葵。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今早刚出院的白血病小女孩送的。
这项技术可能改变我们对抗病毒的方式
回到家整理素材时,我发现西装口袋里多了个U盘——是张博士偷偷塞给我的未公开数据。凌晨四点盯着电脑屏幕,我数了足足三遍那个数字:灵敏度比现有技术高出20倍,成本却只有三分之一。
突然想起发布会结束时,有个外国记者追问"为何不申请专利"。张博士扶着讲台沉默了很久,说:"有些战线,退一步都是罪。"窗外的维港正泛起鱼肚白,我第一次觉得,这场持续三年的抗疫马拉松,终于看见终点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