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生物科技企业zentrogene宣布暂停营运
作者:如愿宝贝
时间:
浏览:6
震惊!香港生物科技巨头Zentrogene突然宣布暂停营运,我们经历了什么?
收到邮件的那一刻,我的手在发抖。作为Zentrogene生物科技公司的一名老员工,我怎么也没想到,上周五还在讨论下个季度的研发项目,今天就看到公司宣布"暂停营运"的公告。窗外的雨水打在玻璃上,就像此刻我混乱的思绪。这家曾经被誉为"香港生物科技希望之星"的企业,怎么就这样突然按下了暂停键?
从辉煌到陨落:Zentrogene的五年传奇
还记得2019年刚加入公司时的情景。那年Zentrogene刚获得B轮融资,办公室搬进了科技园最气派的玻璃大楼。CEO王博士在全员大会上激情澎湃:"我们要做亚洲的基因测序领军企业!"当时全公司上下不到80人,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通宵做实验成了家常便饭。
最风光的时候,我们参与了全球首个快速遗传病筛查系统的开发,拿到过香港政府的创新科技基金。实验室里那台价值千万的第三代基因测序仪,曾经是我们所有人的骄傲。"Zentrogene出品"的研究报告,甚至被写进了几所大学的教材。
但谁能想到,才短短几年功夫,事情就变成了这样?
危机早有预兆:那些被忽略的警报
现在回想起来,危险信号其实早就出现了。2022年底的圣诞节派对上,财务总监喝多了悄悄跟我说:"下个月的工资可能要晚发几天。"当时我以为只是暂时的资金周转问题,毕竟那年我们刚签下新加坡的大订单。
真正让人不安的是今年春节后的人事变动。研发部门的三位骨干同一天离职,HR的解释是"个人职业规划"。可他们的LinkedIn很快更新到了竞争对手公司。技术副总办公室开始常驻着几个西装革履的陌生人,后来才知道是债主派来的观察员。
实验室的王姐上周还开玩笑说:"咱们的耗材采购单审批比论文发表还慢。"当时大家都笑了,现在想来,那笑声里有多少强颜欢笑的成分?
致命一击:融资失败与关键客户流失
根据内部人士透露,压垮Zentrogene的一根稻草是C轮融资的流产。原本说好的1.8亿美元投资,因为投资方对生物科技市场前景的担忧,在今年第二季度临时撤回了意向书。更糟的是,我们最大的客户——那家美国药企突然终止了为期三年的合作协议。
市场部的同事小张告诉我:"他们找了个深圳的新公司,报价比我们低30%。"这让我想起去年管理会议上,销售总监反复强调的价格战风险。当时王博士坚持"技术优势能够维持溢价",现在看来,这个判断可能太过乐观了。
最讽刺的是什么?就在宣布暂停营运的前一周,我们刚收到欧洲专利局颁发的基因编辑技术专利证书。这份本该举杯庆祝的喜讯,现在只能静静地躺在停用邮箱的收件箱里。
人间冷暖:我的132位同事何去何从?
HR今天在群里发了一份"过渡期安排",冷冰冰的PDF文件里藏着132个家庭的生计问题。隔壁工位的李工,他太太刚生二胎,房贷还有18年;实验室的小雨是单亲妈妈,上个月才把老家的父母接来香港。
午饭时间,我们几个老员工站在吸烟区,谁都没心情吃饭。市场部的阿Ken猛吸一口烟:"猎头电话倒是接了不少,可整个香港生物科技圈都在收缩。"他的话让我想起昨天收到的那封上海公司的面试邀请,这意味着可能要离开生活了十五年的香港。
最让人心碎的是实习生小林。这个港大高材生放弃了牛津的offer加入我们,本来下周就该转正了。"我爸妈说这就是命。"他强装镇定的样子比哭还让人难受。
告别实验室:一个未完成的实验
下午去实验室收拾个人物品时,我的视线忍不住停留在37号培养箱上。那里还躺着一批转基因细胞样本,原本计划下周做关键测试。隔着玻璃能看到培养液依然清澈,可没人知道它们会不会等到重新开始的那天。
隔壁桌的小美突然哭出了声。她指着电脑屏幕:"你们看,上次的实验数据已经显示出阳性反应了!"那是一组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新型标记物,我们跟踪研究了两年多。现在这些数据可能永远停留在了"初步发现"阶段。
王博士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了门口。这位平时意气风发的科学家,此刻眼眶通红地拍拍每个人的肩膀:"都...都带好口罩,别碰坏样本。"他的声音哽住了,转身时我分明看到他在擦眼镜。
行业地震:Zentrogene倒下意味着什么?
走出大楼时,我遇见了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她问我是否认为这是香港生物科技泡沫破裂的开始。我看着她期待的眼神,突然觉得很疲惫。是啊,我们这些普通员工又懂什么呢?只知道明天开始不用再挤东铁线了,却突然怀念起那些抱怨加班的日子。
财经分析师说这是"市场自我调节的正常现象",可对于实验室里那台再也不会亮起的测序仪来说,这种解释太过冰冷。楼下咖啡厅的老板娘听说消息后,特意给我的拿铁多拉了个心形——她记得我们团队每次庆功都来这里。
回到家打开电视,新闻正好在播报Zentrogene的消息。镜头扫过我们空荡荡的前台,那个写着"创新改变生命"的金属标牌在灯光下依然闪亮。妻子默默握住我的手,餐桌上放着猎头公司寄来的资料袋。
明天太阳依然升起:一个生物科技人的自白
深夜整理照片时,发现手机里存着去年公司周年庆的视频。画面里技术团队在舞台上唱着荒腔走板的《海阔天空》,台下所有人举着香槟欢呼。那时候我们真的相信,脚下这条坎坷的科研路终将通向星辰大海。
床头柜上摆着去年获得的"五年服务奖"水晶座,月光透过它在墙上投下扭曲的光影。这五年里,我见证了三个新药的临床试验,参与撰写过七篇国际论文,带过十二个实习生。这些数字在简历上应该很好看吧?可此刻只觉得心里缺了很大一块。
阳台外维港的灯火依旧璀璨,一艘货轮缓缓驶过九龙码头。我突然想起入职培训时王博士说的话:"在生物科技这片海域,我们要做领航的船,而不是随波的浮萍。"如今大船暂时搁浅了,但这段航程教会我的,远不止技术文档上的那些公式。
下周要去上海面试了。行李箱里除了西装,我还特意塞了件Zentrogene的文化衫——那上面印着我们研发的第一个产品的分子结构式。无论下一站去哪,这条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都会提醒我为何走上这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