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创新基因焕发科技产业新活力
作者:如愿宝贝
时间:
浏览:10
香港创新基因焕发科技产业新活力:一位科技创业者的自述
站在香港数码港的落地窗前,我看着窗外维多利亚港的灯火通明,手里捧着一杯已经凉了一半的咖啡,心中百感交集。五年前,我放弃硅谷的高薪工作回到香港创业时,很多人都不理解。但现在,我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这座城市正在上演一场令人振奋的科技复兴。
"为什么是香港?"
至今还记得2018年我决定回港时美国同事的质疑:"Alex,香港不是只有金融和房地产吗?"说实话,当时的我也有过动摇。但当我深入了解后,发现香港蕴藏着惊人的创新潜力。这里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法制健全,资本流通自由,更有着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
记得刚回来时,我在香港科技园租了一个30平的小办公室,连空调都是二手的。但现在,我们公司已经发展到200多人,估值超过10亿港币。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幸运,更是这座城市给予所有科技创业者的机遇。
政府支持注入强心剂
说实话,刚开始创业时日子很艰难。直到2019年,我们申请到了创新科技署的"创科生活基金",才真正熬过了死亡谷。这笔资助不仅仅是资金支持,更是一种认可。现在回想起收到批准邮件的那天,我和合伙人激动地在中环大排档开了瓶红酒庆祝。
近年来香港政府推行的"产学研1+计划"和"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成立,更让我们看到了政策的力度。上周我刚参加了一个创科论坛,财政司司长现场承诺未来5年将投入超过1000亿发展创科产业,这番表态让在场的创业同侪都热血沸腾。
从金融之都到科创之都的蜕变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我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化。从过去满大街都是金融精英,到现在科技人才随处可见;从铜锣湾的奢侈品店一条街,到现在的共享办公空间遍地开花。
昨晚我在西九龙的一个初创企业派对上,遇到一位从北京来的AI工程师。他告诉我,选择来香港发展是因为这里既能接触国际市场,又能背靠大湾区。这番话让我感触颇深。的确,我们公司现在团队成员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这种国际化优势是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
资本寒流中的逆势生长
2022年全球科技投资遭遇寒冬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融资困难。但令人欣慰的是,香港本土资本的韧性超出了预期。我还记得当时一位本地家族办公室的投资人王先生对我说:"香港人见过大风大浪,现在正是布局科技产业的好时机。"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在香港金管局推出的"金融科技桥梁"计划支持下,我们不仅顺利完成了B轮融资,还成功与中东和东南亚的投资者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来自全球各地的认可,让我们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大湾区协同效应显现
上周我开车到深圳前海开会,仅仅用了40分钟。这样的便捷,对创业者而言简直是天赐良机。我们与东莞的硬件厂商、广州的软件公司形成的产业生态,让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了近30%。
记得第一次参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论坛时,我惊讶地发现许多前沿技术已经在区内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现在我们有30%的工程师可以每周往返两地办公,这种生活方式在五年前根本无法想象。
本土人才的惊艳表现
作为创业公司CEO,我最自豪的不是估值增长了多少,而是看到团队中的香港年轻人展现出的惊人潜力。去年我们招聘的几位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生,在AI算法优化上提出了突破性的想法。
张小龙是我们团队的一个典型代表。这个在香港公屋长大的90后,凭借在港大的扎实训练和我们提供的实战平台,现在已经带领30人的研发团队。每次看到他们深夜还在讨论技术方案的样子,我就对香港科技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科技让香港更具韧性和活力
疫情三年是对所有企业的考验。在那段艰难时期,正是科技让香港保持了惊人的韧性。我们的远程办公系统被200多家本地企业采用,帮助他们维持运营;团队开发的数字营销工具,让传统餐饮业找到第二条生命线。
上个月,我们在观塘开了一个2000尺的展示空间,专门陈列香港科技企业的创新成果。看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脸上的惊叹表情,那一刻我终于明白:香港的创新基因从未消失,只是在等待一个绽放的时机。
未来已来,我们准备好了
作为香港科技产业发展浪潮中的一员,我常常思考:十年后的香港会是什么样子?也许会有更多像我们这样的科技公司在全球崭露头角,也许会出现下一个估值百亿的独角兽。
无论怎样,有一点我确信不疑:香港正在从国际金融中心转变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而我很荣幸能参与其中。每当我乘地铁经过新建的河套科技园时,总能看到更多年轻的面孔涌入这个行业。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香港科技的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