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创新基因引领全球科技潮流重塑未来发展格局
香港创新基因:我用科技创新改变世界的真实故事
一座城市的科技DNA
我站在香港中环的天桥上,看着脚下川流不息的人群,这种感觉很奇妙。这座我曾经以为只有金融和购物中心的城市,现在正悄然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新地标。你知道吗?作为土生土长的港人,我见证了香港如何从"亚洲四小龙"的制造业重镇,蜕变成今天的"科技独角兽"孵化基地。从实验室到市场:我的第一次创业
记得2018年,我在港大的实验室里熬了无数个通宵,和团队一起开发新一代生物传感器。那时我们只有简陋的设备,却有着改变医疗行业的野心。"你们这些书生懂什么商业?"面对质疑,香港科学园成了我们的救星。从路演实战培训到对接全球投资人,短短三个月,我们完成了从科研到商业的蜕变。 最让我感动的是去年春节,知道我们的设备被用于非洲的疟疾筛查,那种成就感比任何奖项都珍贵。这就是香港科技创新的魅力——既有顶尖的研发实力,又能快速实现全球商业化。全球人才都在往这里聚
我们公司的研发团队像个小型联合国:港漂博士、归国华裔、欧洲技术咖...每天早上,茶水间的对话能用四五种语言切换。上周团建吃火锅,德国同事用"半咸不淡"的广东话点鸳鸯锅的场面让全场笑翻。 香港创新科技署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太给力了!去年我们急需区块链专家,从申请到新加坡大神入职只用了两周。现在公司的技术委员会,汇集了全球顶尖大脑,这种多元碰撞产生的火花,简直能闪瞎人眼。大湾区里的"科技超级联系人"
上周我带队去深圳前海考察,坐在跨境专车上还在开视频会议。一小时穿梭三座城市,在东莞看生产线,回香港见投资人,晚上还能在澳门和葡语国家客户吃饭——这工作效率简直像开了外挂! 记得去年帮一家英国AI公司对接大湾区市场,他们CEO惊掉下巴:"你们香港团队怎么对深圳的供应链比当地人都熟?"我笑着拿出手机展示微信里2000+联系人——这就是我们的秘密武器。那些改变世界的疯狂想法
凌晨三点的数码港永远灯火通明。上个月,楼下的00后创业团队用3D打印做出了可食用包装,对面的印度小哥在调试帮助视障人士的AR眼镜。上周五的"疯点子之夜",有个高中生提出用厨余垃圾养蟑螂做蛋白质饲料——居然真拿到了天使投资! 在香港科技圈,最常听到的话是:"为什么不试试?"我们公司的量子计算项目,就是咖啡厅里两个教授闲聊出来的。现在想想都后怕,如果当时觉得"不切实际"而放弃...政府给的不仅是钱
最初以为创新及科技基金就是个发钱的,真申请了才发现简直是保姆式服务。从帮我们梳理商业模式,到引荐以色列的行业导师,连专利申请都手把手教。去年疫情最严重时,创新科技署凌晨两点还在帮我们协调跨境物流。 最惊喜的是"创科生活基金",我们的长者智能手环项目获得资助后,民政事务局直接帮我们对接了全港18区的敬老院做测试。这种政府当"产品经理"的支持力度,在全球都罕见。投资人的口味变了
五年前见风投,他们第一个问题永远是"你们什么时候能去纳斯达克?"现在对话变成了:"你们的ESG指标如何?""技术能否赋能大湾区?"上周见沙特主权基金,对方居然用粤语说"可持续科技好重要"! 我们刚完成的C轮融资有个有趣条款:要求把1%股权预留给未来的员工持股平台。领投的上海基金合伙人说:"香港团队的国际视野+大湾区执行力,这个组合我们押注未来十年。"生活中的科技惊喜
昨天在街市买菜,八十岁的张婆婆用智能秤扫二维码,实时看到食材的碳足迹。"阿妹,帮我睇下边个苹果环保d?"她的话让我鼻子一酸。我们的技术真的在改变普通人的生活。 女儿学校最近用了本地初创的VR历史课,回家兴奋地讲"见到孙中山先生演讲"。楼下茶餐厅老板装上食物浪费监控系统后,厨余减少了70%。这些点滴比任何KPI都让人自豪。挑战与突围
当然不是一路鲜花。去年芯片短缺时,我们硬是靠香港的免税政策和中转优势,从韩国、台湾拼出条供应链。团队连续45天睡办公室,CTO在洗手间晕倒的惊魂时刻现在还后怕。 最难的时候,是科技园的同行们组团支援,三家初创共享实验设备,五家公司合租货运专机。这种"既竞争又共生"的生态,可能是香港科创最宝贵的财富。未来已来
走在西九文化区,AR导览正重现百年维港景观;机场的行李机器人用粤语和普通话切换服务;就连传统凉茶铺都在用AI优化配方...有时候我会恍惚:这还是我小时候的香港吗? 下个月,我们将发布全球首个人工智能驱动的中药分析平台。看着实验室里90后的港漂团队,和来自内地的中医药专家激烈讨论,我突然明白:香港的科技创新,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它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智慧,融合着国际视野,正在重新定义"中国创造"的全球叙事。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