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检测中心预约

香港生物科技公司泽生基因宣布停止运营

作者:如愿宝贝 时间: 浏览:4

香港泽生基因黯然离场:一家生物科技明星企业的“猝死”启示录

当香港生物科技公司泽生基因突然宣布停止运营的公告在行业群流传时,许多从业者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这家曾获红杉资本注资、手握重组人纽兰格林(Neucardin)等明星创新药的明星企业,其心肌细胞修复技术论文甚至被《Nature》子刊收录。在港交所18A章生物科技公司中,泽生基因一度被视为最有希望跑通“科研-临床-商业化”闭环的标杆。现实总是残酷——2023年这个闷热的夏日,官网上一则不足200字的停运声明,为这个坚持了22年的科学梦想画上了休止符。

从实验室高光到资金链断裂: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悲情故事

翻阅泽生基因创始人王晓东的采访记录会发现,这位科学家出身的CEO最常提及的词是“患者需求”。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全球近20年都没有突破性新药问世,而泽生基因研发的重组人纽兰格林,理论上能刺激心肌细胞再生——这个听起来像科幻电影的概念,曾让资本市场为之心跳加速。2018年港股IPO时,泽生基因顶着“首个原创性生物药”的光环募资近5亿港元。 但现实世界的规则比实验室复杂得多。核心药物Ⅲ期临床受挫、投资机构对长研发周期失去耐心、连续三年亏损超3亿元...当这些关键词在泽生基因的财报上反复出现时,连最忠诚的员工都嗅到了危险气息。“一次全员会上,王博士还在分析欧洲临床试验数据,但所有人都清楚,账上的钱撑不过这个季度了。”一位离职研发主管的回忆,揭开了香港生物科技公司残酷的生存法则:没有持续造血能力,再美好的科学幻想都会枯萎。

生物科技的冰与火之歌:泽生基因留给行业的思考题

在泽生基因宣布停止运营的同一个月,香港交易所恰好发布报告称“18A章上市生物科技公司现金储备中位数仅够维持2.8年运营”。这组数据像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生物科技行业华丽的表皮——看似前沿的基因编辑、细胞治疗赛道,本质上仍是资本密集型的马拉松竞赛。泽生基因曾试图用“有限资金聚焦核心管线”的策略突围,但当国际药企巨头动辄百亿美元的研发投入形成碾压优势时,香港本土Biotech的生存空间正被急剧压缩。 不过,从患者社群的反馈中仍能看到另一种可能。在微博超话泽生基因停药求助里,数百名曾参与纽兰格林临床试验的心衰患者自发组织签名,请求有关部门接管药物研发数据。“李阿姨”的留言获得最多点赞:“这药让我从卧床到能买菜,现在企业没了,我们这些试药人的希望也没了...”这些真实故事提醒着我们:当评价一个香港生物科技公司的价值时,除了冰冷的财务数据,或许还应该看见那些曾被科技之光照亮过的生命。

十字路口的香港Biotech:当潮水退去谁在裸泳?

泽生基因的陨落恰逢香港生物科技板块估值回调期。与2018年18A章甫推出时的狂热相比,如今投资者更关注“何时盈利”而非“技术故事”。这种转变直接反映在融资环境上:2023年上半年,香港医疗健康领域融资总额同比骤降67%,破发成为生物科技新股常态。某投行分析师坦言:“泽生基因事件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那些管线单一、现金流紧张的18A公司会首当其冲。” 但仔细观察会发现,也有企业在这场淘汰赛中展现了韧劲。同样总部位于香港的创胜集团,License-out(授权出海)将Claudin18.2单抗卖给礼来,斩获10亿美元首付款。这种“自主创新+国际变现”的商业模式,或许能为困境中的香港生物科技公司指明出路。毕竟,当泽生基因用22年时间验证了“仅靠情怀无法维系研发”的残酷真理后,行业是时候思考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天平了。 回望泽生基因办公旧址——香港科学园那间已贴上封条的实验室,玻璃门上还残存着“为心而战”的标语。某个加班的夜晚,或许仍有研究员在台式离心机的嗡鸣中幻想过:当他们的药物最终获批时,要如何庆祝这个拯救千万心衰患者的时刻。而今这些梦想与离心机一起被列入资产清算清单,就像生物科技黄金时代的一个苍凉注脚。但就像心肌细胞受损后会本能地启动修复程序,这个行业的生命力,或许就藏在下个转角某个实验室的深夜灯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