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检测中心预约

香港基因检测公司泽创基因宣布终止运营

作者:如愿宝贝 时间: 浏览:2

香港基因检测行业震动:泽创基因正式宣布终止运营

2023年的一个月,香港生物科技界传来重磅消息——本土知名基因检测公司泽创基因(ZeChuang Genomics)于12月15日官网公告正式宣布进入终止运营程序。这家成立于2017年,曾获香港科技创新署重点扶持的企业,在运营六年后黯然退场,不仅令业界哗然,更引发了关于香港生命科技产业生态的深度思考。

突发公告震惊业界:运营六年戛止

12月15日上午10时,泽创基因官网更新的一则《关于公司终止运营的公告》突然流传于香港科技圈。公告显示:"经董事会决议,泽创基因有限公司将自即日起停止所有业务运营,并依法开展清算程序。"这则不足300字的声明未提及具体终止原因,仅表示"已成立专项小组妥善处理客户后续事宜"。 记者实地探访其位于香港科学园的总部发现,公司大门已贴上"暂停营业"告示,办公区域仅剩少数工作人员处理善后。科学园相关负责人证实,泽创基因租约将于2024年1月底提前终止。据知情人士透露,大部分员工在公告前一周已接到解聘通知,核心研发团队去年就已陆续离职。

从明星初创到突然退场:泽创基因发展轨迹

梳理公开资料可见,泽创基因的发展轨迹充满戏剧性。2017年成立时,其由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三位教授联合创办,主打"癌症早期筛查基因检测"服务,曾获香港特区政府创科生活基金500万港元资助。2019年推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肠癌无忧"检测套餐,检测价格较进口产品低30%,迅速打开市场。 2021年成为公司转折点。当年其宣布完成Pre-B轮融资,由某中资机构领投,估值达8亿港元,并高调进军内地市场。但2022年年报显示,公司净亏损扩大至1.2亿港元,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增至287天。今年第三季度起,陆续有客户投诉检测报告延迟,部分合作医疗机构终止合约。

多重因素交织:专业人士解读倒闭原因

香港生物科技协会副会长李文杰博士分析认为,泽创基因的倒闭是宏观环境与微观经营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全球基因检测行业正在经历估值回调,投资人转向保守;香港本地市场容量有限,而内地审批流程严格使其扩张受阻;最关键的是,其核心技术依赖海外授权,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护城河。" 财务数据显示,该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比常年低于15%,远低于行业20%-30%的平均水平。2022年为维持现金流,竟将核心实验室设备抵押融资。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主打产品的检测准确率在第三方评估中仅为82%,不及行业标杆企业95%的标准。

客户权益如何保障:后续处理方案引担忧

公告发布后,最受关注的是已付费客户的权益保障问题。记者获得的一份内部文件显示,截至11月底,公司尚有近600份未完成的检测订单,涉及金额约240万港元。目前在官网可见的解决方案是:可申请退款但需排队处理,或转至"指定合作伙伴"继续服务。 多位受访客户表示担忧。一位2022年购买"肺癌早筛套餐"的张先生告诉记者:"3万元买的五年跟踪服务才用两年,现在说转去不明机构检测,数据安全谁来保证?"医疗律师黄志强指出,根据香港《商品说明条例》,公司清算期间医疗服务的承接方资质必须公示,但截至目前未见详细信息披露。

行业连锁反应:香港生物科技生态受考验

泽创事件已引发连锁反应。12月16日,香港生物科技板块多只股票下跌,其中医疗检测类企业平均跌幅达3.8%。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投资人信心——今年香港新增生物科技融资同比减少42%,此刻又失去一家标杆企业。 香港科技园公司CEO黄克强紧急发声,强调将继续支持生命科技发展。但业内人士指出深层矛盾:香港高校基础研究实力雄厚,但成果转化率不足20%;资本市场更偏好短期收益,而生物医药需要长期投入。泽创基因的合作方、某跨国药企代表私下表示:"在港开展研发合作将更谨慎评估本土企业可持续性。"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反思:香港创科之路何方

这次事件暴露出香港发展创新科技的结构性难题。对比新加坡,其国家投资基金对生物医药企业平均支持周期达7年,而香港科技基金通常3年就要求自负盈亏。立法会科技创新界别议员邱达根指出:"不能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需要建立更适合生物科技长周期的评估体系。" 市场端同样存在问题。泽创曾尝试降价争取市场份额,却陷入"价格战-低利润-研发不足-竞争力下降"的恶性循环。香港消费者委员会2022年调查显示,73%受访者认为基因检测"价格虚高但必要性存疑",反映市场教育严重不足。

前员工自述:内部管理隐患早已埋下

一位匿名前高管向记者透露,公司管理问题在B轮融资后集中爆发:"股东要求2023年内地营收占40%,但团队没有临床注册经验。为达标强行推出未完全验证的妇幼检测产品,导致大量投诉。"另有研发人员抱怨,管理层将资金优先用于营销而非技术升级,"当竞品开始用AI分析基因组数据时,我们还在用三年前的算法"。 更关键的是人才流失。2022年起,5位核心科学家中有3位被深圳企业高薪挖走。香港高校某生物学教授坦言:"现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能提供3-5倍薪资,还有住房补贴和产业化分红,我们留人越来越难。"

国际案例对比:基因检测行业的生存法则

纵观全球,成功存活的基因检测企业普遍具备三大特征:美国Grail公司背靠Illumina技术支撑,韩国GeneMatrix有三星医疗渠道支持,而内地华大基因依靠规模效应和政府项目。相较之下,泽创基因既无巨头背书,又未能建立起独特技术优势。 值得关注的是行业洗牌趋势。据BCC Research统计,2023年全球关闭的基因检测公司数量同比增长67%,市场正从百家争鸣走向寡头竞争。存活者要么像23andMe专注消费级市场,要么如Foundation Medicine深耕临床诊疗,中间地带的企业最易被淘汰。

香港生命科技的未来:危中寻机之路

尽管面临挑战,香港发展生命科技仍具独特优势。香港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部主任叶玉如院士指出:"背靠祖国、面向国际是核心优势。建议重点发展需要国际数据跨境流通的特检项目,如针对亚洲人群的精准用药基因检测。" 已有积极信号显现。香港证监会正酝酿设立"长期创新投资基金",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将建国际领先的GMP实验室。某美资风投合伙人表示:"短期阵痛难免,但香港法治环境和人才储备仍是不可替代的,关键要找到差异化定位。" 泽创基因的倒下,或许正是香港生物科技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折点。这个案例警示后来者:在资本狂欢褪去后,唯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与可持续商业模式的企业,才能在生命科技的马拉松赛道上笑到。当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协同发展日益深入,香港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发挥"超级联系人"的独特价值,在基因科技这个关乎人类未来的战略领域找准自己的生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