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检测中心预约

小病验血去大医院是否有必要引热议

作者:如愿宝贝 时间: 浏览:2

小病验血,跑大医院真有必要吗?我的亲身经历告诉你真相

从一次普通感冒开始的折腾

上周三早上起床,我就觉得喉咙发紧,头昏昏沉沉的,一量体温37.6度。想着可能是普通的换季感冒,我请了假打算在家休息一天。可老妈一个电话打过来:"赶紧去医院验个血!现在流感特别厉害,你表姐家的孩子就是发烧没重视,后来转肺炎住院了!"

三甲医院的"马拉松"体验

被老妈这么一说,我立马打了车直奔离家最近的三甲医院。早上8点半到的门诊大厅,眼前的景象直接让我傻眼了——挂号窗口前的队伍已经排成了"贪吃蛇"。好不容易挂上号,又在诊室门口等了将近两个小时。走廊里挤满了带着孩子的家长、咳嗽不止的老人,消毒水混着各种体味的空气让人窒息。 当终于轮到我时,不到5分钟的问诊,医生就给我开了血常规、C反应蛋白、流感病毒筛查三项检查。我问了句:"医生,我就是有点低烧,这些都要做吗?"戴着口罩的医生头也不抬:"现在流感高发季,查清楚比较保险。"

验血排队两小时,结果等三小时

抽血处的场景更夸张。取号机上显示前面还有189人,我前面坐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妈妈,孩子额头贴着退烧贴,小脸通红地哭闹。旁边的老大爷一直咳嗽,让我不自觉地往后缩了缩身子。 等到中午12点多才抽上血,饿得我胃疼。检验科说报告要下午3点才能取,我只好在医院附近找了个快餐店打发时间。翻着手机里工作群不断跳出的消息,突然觉得特别委屈——就为验个血,我花了整整一天时间。

当看到检验单的那一刻

下午取报告时,我的心跳得特别快——生怕查出什么大问题。结果三项指标全都正常,血常规连个箭头都没有。回去找医生复诊,他扫了一眼报告说:"普通感冒,开点药回去多喝水休息吧。" 拿着78元的检查费和236元的药费单,我站在医院大厅发了好一会儿呆。这一天折腾下来,药房里买的不过是些常见的感冒冲剂和退烧药。

小区诊所医生的实话

第二天去小区诊所开病假条,和相熟的刘医生聊起这事。他笑着摇头:"你们这些年轻人啊,有点小病小痛就爱往大医院跑。像你这种情况,我们诊所验个血十五分钟出结果,连挂号带看病半小时搞定。" 刘医生的话让我想起昨天在医院看到的场景——急诊室门口挂着"当前等候时间4小时以上"的电子屏,输液室里坐满了挂着盐水玩手机的年轻人。突然意识到,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是被"万一是大病"的焦虑推着走上这条折腾路。

"过度医疗"背后的社会焦虑

和朋友在微信群聊起这事,没想到炸出一片共鸣。做程序员的小王说他上月体检有个指标异常,三甲医院让他做全套肿瘤标志物检查,花了三千多什么事都没有;刚生完孩子的表姐吐槽,孕期一点点异常就被要求反复做高价超声,医生说"免得你们以后说我漏诊"。 我们这代人对健康的焦虑简直刻在骨子里——朋友圈天天刷到各种"年轻猝死"的新闻,家人转发的"这种症状可能是癌症前兆"的文章,再加上医疗纠纷的报道看多了,谁还敢对自己的小毛病掉以轻心?

医生朋友的专业建议

正好有个学医的高中同学聚会,我特意请教了这个问题。在省人民医院工作的李医生说:"现在大医院接诊的病例里,至少三成是可以在基层解决的。但老百姓总觉得大医院设备好、医生水平高,感冒发烧也要来抢专家号。" 他给了我一个简单判断标准:如果没有持续高热(超过39度)、剧烈疼痛、明显外伤或慢性病急性发作,可以先到社区医院初诊。"大医院的优势在疑难重症,普通验血这种基础检查,二级医院和社区医疗中心完全能胜任。"

我现在的就医"新原则"

这次经历后,我给自己定了条规矩:小病先去社区医院,需要进一步检查再转大医院。前两天孩子说肚子痛,我先带他去小区诊所,医生检查后排除了急腹症,开了些调理肠胃的药就好了,省去了跑儿童医院的麻烦。 不过要改变就医习惯真的不容易。上周老爸血压有点高,我坚持先带他去社区医院,结果老人家一路上都在嘟囔:"小医院能看出什么?要查就得去大医院用那些高级机器..."这话听着特别耳熟——和我妈当初劝我去医院时一模一样。

医疗资源紧张的恶性循环

上周去医院帮亲戚取药,看到门诊大厅依旧人山人海。突然明白为什么专家号那么难挂——当感冒患者和癌症患者在同一条队伍里排队时,真正需要优质医疗资源的人反而被稀释在茫茫人海中。 想起刘医生说的一个数据:他们社区医院的血常规检测仪平时使用率不到60%,而三甲医院的同类设备每天超负荷运转。"大家都在抱怨看病难,可如果小病分流做好,至少能缓解30%的医疗压力。"

改变需要时间和共同认知

写这篇文章时,正看到新闻说本市要推进分级诊疗。政策要求常见病首诊在社区,大医院逐步取消普通门诊。评论区却是一片质疑:"社区医院水平行吗?""万一误诊谁负责?" 这让我想起第一次带儿子打疫苗时的心路历程——从非要去妇幼保健院,到现在安心在社区接种。改变就医观念确实需要过程,但当我们每个人都为了一点小检查去挤占急救资源时,可能某天自己或家人真的急需救治时,反而要承受更长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