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因检测巨头Zentrogene突然停运:科技公司高光后的行业警示
突发新闻:Zentrogene无预警关闭全港实验室
5月15日凌晨,香港基因科技行业传来震动消息。本地市场占有率前三的Zentrogene集团在其官网发布简短公告,宣布"即日起停止所有检测服务",办公室电话已成空号。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其位于科学园的总部大门紧锁,内部设备已清空,门口贴着物业管理处的封条通知。
多名员工向媒体透露,公司在停运前72小时仍正常接单,部分消费者支付的万元级产前检测套餐尚未拿到报告。社交媒体上已有超过200人组建维权群组,其中包含多位预产期在6月的孕妈妈。
风口上的坠落:曾经估值20亿的明星企业
创立于2018年的Zentrogene曾被称为"香港基因科技的希望",其创始团队包含3位港大医学院教授,2021年C轮融资时估值突破20亿港元。"24小时快速出报告"和网红营销策略,迅速抢占香港30%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
"去年还在地铁站看到他们的AI皮肤检测广告。"25岁的上班族李小姐展示手机里保存的推广信息,"799元测祖源+健康风险,好多同事都买了。"这种平易近人的定价策略,正是Zentrogene快速打开年轻人市场的关键。
停运背后:深陷财务漩涡的科技公司
据知情人士透露,公司实际从2023年第三季度就开始拖欠供应商款项。财务报表显示,其毛利率从2022年的58%暴跌至2023年的17%,主要由于:
设备维护成本激增300%(美国Illumina测序仪年度服务费约百万/台)
内地竞争对手以1/3价格抢占市场份额
营销费用占总营收比例高达42%
更严重的是,公司曾将客户基因数据打包抵押给金融机构融资,这种争议性操作在2024年3月遭立法会议员公开质疑后,直接导致新一轮融资流产。
你的数据去哪了?消费者面临的三大风险
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已启动紧急调查。法律界人士提醒受影响用户需警惕:
医疗隐私泄露:未销毁的基因样本可能含有个体遗传病信息
财产损失:已付款项可能难以追回,部分银行拒绝基因检测产品分期赔付
后续影响:某些保险公司可能将检测结果视为"已知健康风险"
基因科技伦理专家Dr.陈指出:"这次事件暴露消费级基因检测的最大痛点——用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数据最终流向何处。"
行业地震:香港生物科技股集体下跌
消息公布当天,港股生物科技板块市值蒸发超60亿。值得关注的是:
上市公司 |
单日跌幅 |
业务关联度 |
华大基因(香港) |
7.2% |
同为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商 |
药明康德 |
3.8% |
曾为Zentrogene提供试剂 |
摩根士丹利发布报告称,此事可能引发监管部门对基因数据商业化的新一轮审查,行业融资门槛或将提高。
年轻人该如何看待基因检测?给数码世代的4个建议
在基因检测日益普及的今天,25岁以下的消费者更需要理性认知:
分清医疗级与消费级检测:娱乐性质的祖源分析准确率可能不足60%
细读用户协议第12条:多数公司保留数据二次开发权利
慎用社交媒体分享报告:某些基因特征可能影响就业歧视
考虑线下医疗机构:香港公立医院提供部分遗传病检测补贴
生物科技投资人黄志杰提醒:"不要被'科技感'营销迷惑,任何检测都要问三个问题:谁在做?资质在哪?数据存哪?"
替代方案:香港现存可选的基因检测机构
经实地走访和资质核查,这些机构目前运营正常:
Prenetics:港交所上市(股票代码:06667),提供99项健康风险评估
香港分子病理检验中心:政府认可的COVID检测机构拓展业务
CircleDNA:专注女性健康管理,支持报告加密存储
消委会建议消费者选择服务时查验两个关键:香港实验室认证计划(HOKLAS)标志及个人资料隐私管理认证。
未来之路:行业需要怎样的改变?
此次事件折射出基因科技行业的关键问题:在商业扩张与医学伦理之间如何平衡?立法会议员吴杰庄提议建立三大机制:
基因数据托管制度(类似证券保证金存管)
检测机构强制投保责任险
消费者预付资金第三方监管
香港科技园表示,将修订生物科技企业入驻条款,要求企业提交数据应急预案。这场始于资本狂欢、终于信任危机的商业故事,或许能促成行业走向更健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