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检测中心预约

香港生物科技企业全进基因宣布终止运营

作者:如愿宝贝 时间: 浏览:2

全进基因终止运营:香港生物科技行业的阵痛与启示

突发:基因检测明星企业全进基因宣布停业

2023年10月15日,香港本土生物科技企业全进基因(Advance Genomics)突然官网公告宣布终止运营。这家曾被誉为"香港基因检测之光"的企业,在成立7年后黯然退场,引发业界震动。公司声明中仅简单表示"因不可抗力因素停止服务",数百名员工的遣散安置问题仍悬而未决。

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艰难旅程

全进基因2016年由香港科技大学三位博士联合创立,主打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曾推出价格399港元的祖源分析与健康风险评估套件。据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累计获得超2亿港元融资,2021年估值一度突破10亿港元。

"我们曾以为精准医疗的东风能让企业腾飞,"前技术总监李明(化名)向记者透露,"但基因检测的合规成本是创业团队难以承受之重。"香港医疗设备注册制度要求每个检测项目单独审批,全进基因最畅销的癌症风险筛查产品就耗费18个月才取得认证。

行业寒冬中的众生相

全进基因并非孤例。2022年以来,亚洲至少有7家基因检测公司裁员或转型。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三大困境:

监管高墙:中港两地基因检测法规日趋严格,合规成本飙升300%

信任危机:某头部企业数据泄露事件导致整个行业用户留存率下降40%

资本退潮:生物科技投资金额同比减少62%,投资周期从3年拉长至7-10年

香港数码港创业导师周世安指出:"年轻人以为生物科技是下一个互联网,实则这是需要数十年深耕的硬科技赛道。"

被数字化的生命密码:我们真正需要什么?

在某社交平台"基因检测避雷"话题下,2700多条讨论揭示消费者矛盾心理。25岁的文案策划Luna表示:"花半个月工资买的健康报告,只告诉我少熬夜多运动,有种被算法戏耍的感觉。"

业内人士透露,部分企业为快速变现,将科研级数据库简化为娱乐化产品。香港中文大学医学伦理研究中心2022年调查显示,68%受访者无法正确理解基因检测报告的临床意义。

废墟中的曙光:硬科技创业的新逻辑

在全进基因原实验室所在的科学园,记者见到正在搬运设备的华瑞生物团队。这家专注肿瘤早筛的初创公司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

与玛丽医院合作开展临床试验

放弃ToC业务专攻医疗机构定制方案

建立香港首个符合GLP标准的基因数据库

"慢就是快,"创始人梁博士擦拭着二代测序仪说,"当你每天面对真实患者的期待,就会明白为什么有些钱不能赚。"

给Z世代创业者的四堂必修课

透过全进基因的案例,年轻创业者或许可以获得这些启示:

赛道选择:区分"性感故事"与"真实需求",基因检测在科研与消费市场存在认知鸿沟

合规思维:医疗健康领域的监管成本应计入原始商业模型

资本策略:警惕估值泡沫,生物科技需要"耐心资本"

失败尊严: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是对员工和投资者最基本的负责

香港生物科技的未来拼图

虽然遭遇挫折,香港发展生物科技的优势依然显著:

优势领域 现存挑战 突破方向
国际认证体系 产业链不完整 大湾区生产基地联动
科研人才储备 临床转化能力弱 建立产学研医共同体
数据流通便利 样本量不足 跨境医疗数据库建设

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宣布将推出"生物科技软着陆计划",为失败项目提供技术转移支持。或许正如科学园那句标语:"这里埋葬过梦想,也孕育着下一个奇迹。"

当我们谈论基因时在谈论什么

在佐敦某共享办公空间,前全进基因工程师阿Ken正在开发开源基因分析工具。"比起商业成败,更让我难过的是公众可能因此丧失对科学的信任。"他电脑上贴着便签条,写着生物信息学家Eric Lander的话:"基因组不是命运,而是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或许不在于预测生命的长短,而在于理解那些让我们之所以为人的微妙编码。当又一家企业倒在通往未来的路上时,它留下的不仅是商业案例,更是一面映照技术伦理的镜子——我们究竟要用基因这把钥匙打开怎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