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检测中心预约

香港基因检测机构泽特罗根正式宣布停业

作者:如愿宝贝 时间: 浏览:1

突发:香港知名基因检测企业泽特罗根宣布停业,年轻人该如何看待?

一、震惊行业的突然公告

7月15日,香港基因检测行业的标志性企业泽特罗根(Zetrogen)官网突然发布停业通告。这家成立于2016年、曾获得李嘉诚旗下维港投资注资的明星企业,在声明中表示「受全球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影响,经慎重考虑后决定有序终止运营」,消息迅速引发科技与医疗投资圈震荡。

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此次停业早有征兆——2022年起该公司便陆续削减了祖源分析、宠物基因检测等非核心业务,去年更被曝出拖欠供应商款项。但仍有大量消费者在社交媒体表示震惊:「上个月才花2000港币做了癌症风险评估,现在报告要去找谁拿?」

二、「基因算命」的风口与暗礁

泽特罗根的崛起正逢全球消费级基因检测(DTC-GT)爆发期。电商平台799港币的唾液采集套装,用户可以获取包括:

200+项疾病风险预测

500+项药物反应分析

运动特质与皮肤抗老化评估

这种「科学算命」模式尤其吸引25-35岁年轻群体,该公司2021年财报显示,亚洲用户占比达67%,其中80后、90后消费者超过八成。

但风口背后暗藏风险。香港科技大学精准医学研究所教授林伟强指出:「大多数消费级检测只分析不足0.1%的基因组,对阿尔茨海默症等复杂疾病的预测准确率不足60%。纽约大学2023年研究更显示,同一人样本在不同机构检测会出现完全矛盾的结果。」

三、当科技公司突然「消失」

记者调查发现,泽特罗根停业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发酵:

数据安全危机:官网隐私条款显示用户基因数据将「在合作实验室保存15年」,但当前无法联系到数据对接负责人

检测报告困境:已完成付款但未收到报告的用户超过600人,相关客诉在Facebook维权群组激增

行业信任崩塌:小红书上「基因检测是智商税」话题阅读量单日暴涨200万

「这就像买了个会消失的体检套餐」,28岁的用户王小姐向我们展示她三个月前购买的乳腺癌风险评估套餐,「现在既拿不到报告,也不知道自己的基因数据在哪」。

四、我们交出的唾液样本该何去何从?

基因数据不同于普通个人信息,具有不可更改、家族关联等特殊属性。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最新回应称,已启动针对泽特罗根的合规调查。但这未能缓解用户的焦虑,尤其在TikTok上,大量年轻人分享着相同的困惑:

已检测的数据会被转卖吗?

如何确认样本是否被销毁?

检测结果还具备医疗参考价值吗?

曾在Illumina任职的基因工程师张锐透露:「多数DTC公司会将样本外包给第三方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往往同时承接科研项目。理论上,去标识化的数据可以用于其他研究——而这通常写在用户同意的细则第17条。」

五、褪去光环的行业反思

泽特罗根并非首个倒下的玩家。美国23andMe去年裁员30%,国内某头部机构更被曝出伪造检测报告。行业遇冷的本质原因逐渐清晰:

理想模式 现实困境
精准预防疾病 多数疾病受环境/生活方式影响更大
个性化医疗指导 家庭医生体系不完善导致报告无人解读
持续健康管理 60%用户查看报告后不再打开APP

「就像给原始人一台iPhone」,生物伦理学专家梁文怡教授比喻道,「我们获取基因数据的速度远超医疗系统的消化能力,最终导致检测成为焦虑制造机而非解决方案」。

六、年轻人应有的科学认知

站在消费者角度,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给出以下建议:

选择CAP/CLIA认证的实验室(可在官网查询资质编号)

警惕「一次检测预测百病」的过度宣传

重点关注意义明确的检测(如BRCA基因与乳腺癌关联)

下载原始数据备份(但需注意第三方解读服务的可靠性)

值得注意的是,仍有许多年轻人肯定基因检测的价值。「我检测确认了乳糖不耐受的基因型」,健身博主@基因控阿杰分享道,「调整饮食后腹胀问题真的改善了,关键是要知道怎么科学使用这些信息」。

七、风口之后的医疗科技未来

泽特罗根事件揭示了科技创新必须面对的悖论:当商业价值跑在科学验证之前,狂欢之后必然是一地鸡毛。但这不意味着基因检测没有未来,而是行业需要建立更健全的:

数据资产管理规范

临床价值验证体系

企业退出善后机制

正如一位用户在泽特罗根停业公告下的留言:「我们愿意为科技进步买单,但拒绝成为被收割的韭菜。」在生物科技与商业资本的博弈中,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该成为最先被牺牲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