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因检测巨头Zentrogene突宣告停止运营
作者:如愿宝贝
时间:
浏览:2
那个早晨,我收到了公司的一封邮件
今天早上刚打开电脑,一封写着"紧急通知"的公司邮件突然弹出来。我当时正往嘴里塞着菠萝包,差点被面包屑呛到——邮件里冷冰冰的写着"立即停止所有业务",落款是Zentrogene管理层。我盯着屏幕发呆了整整五分钟,手指在键盘上悬着,不知道该回复什么。
作为在这家香港基因检测巨头工作了七年的老员工,我见证过公司最辉煌的时刻。记得2020年那会儿,我们每天加班到凌晨,因为疫情带火了基因检测,订单多到接不完。实验室的PCR仪器24小时不停转,同事们都开玩笑说连机器都比我们幸福——至少还能定期维修保养。
从巅峰到谷底,只用了一年时间
谁能想到,短短一年光景,事情就完全变样了。去年开始,办公室里的氛围就越来越紧张。先是传出融资遇阻的消息,然后市场部的小张偷偷告诉我,上个月的工资可能要延发。最明显的变化是,以前每周五雷打不动的下午茶福利突然取消了,HR给出的理由是"精简开支"。
我上周五还在实验室和新来的实习生小王说笑:"咱们这行哪能被淘汰?人类永远需要知道自己的DNA里藏着什么秘密。"没想到打脸来得这么快。今早部门群里炸开了锅,财务部的Lily说连清洁阿姨的工资都拖欠两个月了,保安大叔更是红着眼睛在楼下抽闷烟。
员工们的午餐
中午12点,我们十几个老同事不约而同地聚在公司楼下的茶餐厅。阿强苦笑着点了最便宜的碟头饭,说可能要回深圳老家了。Maggie抱着纸箱边吃边哭,她刚付完首付的婚房月供还等着这份薪水。最惨的是IT部的老黄,他老婆刚生了二胎,现在连奶粉钱都成问题。
餐厅老板娘听说了我们的遭遇,默默给每人碗里多加了个煎蛋。这个暖心举动让在场的几个女孩子直接破防——在公司这些年,我们帮无数人解读过基因密码,却没能提前看清自己公司的命运密码。
客户比我们更慌乱
下午回到办公室收拾东西时,我的工作手机还在不停震动。几十条消息来自焦急的客户:"我的产前检测报告还能出来吗?""基因治疗方案的后续服务怎么办?""上个月付的款能退吗?"...
最让我揪心的是个孕妇的语音留言,带着哭腔说她等了三周的唐氏筛查结果。我攥着手机站在空荡荡的实验室里,透过玻璃看着那些价值千万的仪器,突然觉得特别讽刺——这些能解码生命奥秘的机器,此刻就像一具具冰冷的尸体。
抽屉里翻出的旧照片
在清理抽屉时,我翻到了2018年公司年会的合照。照片里我们穿着印有DNA螺旋图案的文化衫,举着"香港最创新生物科技企业"的奖杯笑得很灿烂。隔壁工位的Johnson指着照片说:"看市场部的Vivian,她去年跳槽时我们还笑她傻,现在想想真是先知先觉。"
hr部门的Angela告诉我,公司给我们的补偿方案是按《雇佣条例》的最低标准。这意味着我七年的青春,折算成的数字可能还不够付下季度房租。望着办公室里正在拆除的公司logo,我突然想起入职培训时CEO说过的话:"我们正在改写香港的医疗历史。"
深夜的实验室告别
晚上十点,我鬼使神差地又回到实验室。安保系统已经失效,我的工牌居然还能刷开大门。黑暗中仪器的待机指示灯像星星一样闪烁,我摸着陪伴我五年的测序仪,想起无数个在这里通宵的夜晚。
窗外的维多利亚港依旧灯火璀璨,中环的摩天大楼里还有无数加班的灯光。我坐在转椅上转了个圈,忽然发现墙角贴着张便利贴,上面是某位同事稚嫩的笔迹:"第1076次实验,终于成功!2023.2.14"。那天是情人节,我们整个团队却守在实验室等到凌晨。
基因检测行业的寒冬
打车回家时,的士司机听说我是Zentrogene的员工,居然马上接话:"今天广播都在报嘞!说你们是香港今年倒下的第三家基因公司。"我打开手机搜索才发现,同行们早就在讨论行业寒冬,只不过我们这些埋头做实验的人后知后觉。
群组里前同事转发着一篇分析文章,说香港基因检测市场已经饱和,加上内地检测机构的低价竞争,本土企业生存空间所剩无几。我突然想起去年拒绝过的某内地公司offer,当时还骄傲地说"Zentrogene的技术是国际一流的"。
明天的早餐会在哪里
现在凌晨两点,我躺在床上刷着招聘网站。37岁在生物科技行业居然已经算"高龄",很多岗位明确写着"35岁以下优先"。妻子在身后翻了个身,梦呓中问:"公司的事情处理完了吗?"我轻轻应了声,把手机屏幕亮度调到最低。
窗外飘来早茶的香气,楼下的24小时茶餐厅已经开始和面。我突然很想知道,明天那里会不会坐着更多像我这样的"旧人",用冻奶茶就着报纸上的招聘版。而曾经改变过无数人命运的Zentrogene,最终只会变成求职简历上的一行铅字。